BO WANG | 王 博


主页

  • 项目
  • 异质景观
  • 犀利哥回家
  • 中国协奏曲
  • 落地/出生/经过
  • 为未来而制的明信片
  • 江山如此多娇
  • 光谱, 或者新加坡的丹·弗拉文
  • 港城三记
  • 三横一竖
  • 基建礼赞
  • 一个六年
  • 瘴气, 植物, 外销画
  • 默垣墟语
  • 湧浪之间
  • 轨道
  • 无梦的歌
  • 简历

    联络

    English

    为未来而制的明信片

    合作者:潘律

    关于 | 图像


    展览效果图, 2014上海双年展城市车间部分

    俄罗斯裔法国哲学家亚历山大·科耶夫(1902-1968)描述我们的当代世界处在一个后历史的状态。在后历史的世界里,所有人都处在一个普遍同质的状态,并退回到基本 的动物欲望之中。后历史的人倾向于忘记历史及其的终结。为了保证历史记忆的完整,同时重申这个普遍同质的状态,一个后历史时期的智者并不试图制造革命,而是努力保全之前革命所取得的成就。

    所以,科耶夫开始扮演智者的角色。在二战之后,科耶夫为法国政府工作,在许多国际组织扮演法国代表,所以有机会到世界各地旅游。在他全球旅游的过程中,科耶夫收集 了很多明信片。这些明信片往往都是关于历史纪念碑以及艺术品。他自己也开始拍照。同管理者一样,摄影师的工作就是选择——选择立足点,选择收集或者无视。摄影师的凝视往往是试图凝固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瞬间并使之永恒,而科耶夫对来自过去的影像更感兴趣。这些过去的影像在提醒我们关于历史终结之前的某个时代。所以,科耶夫收集的明信片和他的旅游照片忠于传统的明信片风格。他们歌颂在后历史现实中,主体在相机中性客观的凝视下的消失。

    同科耶夫对于明信片摄影的兴趣相似,我们也对与纪念碑有关的明信片影像感兴趣。然而在我们的项目中,科耶夫的凝视被逆转过来:我们明信片中看到的,不是过去的纪念碑,而是来自可能的未来。就像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样,在后革命时代的中国,历史在城市景观中不断被遗忘,随之而来的是对逝去的伤感、怀旧和试图挽留。与这一潮流形成对比的是,我们的明信片影像记录下来的是最日常、不具历史感甚至是崭新的东西,但它们看上去却好像又是从过去来的。与科耶夫明信片冷静的风格类似,我们看到的这些影像往往是最不具有"纪念碑性"或者并不"上相"的中国城市空间。在当下,这些空间被看成是空的和同质的:不具有任何的象征性意义,且尚无任何旅游或者历史价值。对这些当下影像的重新审视,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这些"普通"的场景的一种纪念碑化和媚俗化。我们想要质疑是怀旧、文化保护和旅游业本身极强的选择性。同时我们也想要建立起一个不遵循线性的历史与现代性的影像档案,从而寻找表现当下的其它可能。

    本项目为2014年上海双年展城市车间项目制作。

    图片来源: 叶仁杰Daniel Traub, 杨长虹, 马然等.